大東亞主義:談後現代主義在東亞社會的發展


寫在所有之前

生活在現代的我們,或許已經感覺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上個世紀的事情了,但其實它離我們並不遙遠。無論是我們所居的台灣、乃至於整個東亞地區、甚至是全世界,在政治、經濟、文化、或是觀念方面無不受其影響。有的僅僅是在器物方面,例如因為戰術及戰略的需求,使得近代科學有了急速的發展,網路、電腦、核能科技等等皆使我們有了更舒適方便的生活;在看不到的方面,如意識型態也有了極大的轉變,殖民帝國主義被民族國家主義所取代,而對於自由、民主、和平的追求也取代了過往富國強兵的精神,成為了當今我們所追求的普世價值。

其中,如果單看我們東亞地區的戰局,說是由日本的「大東亞主義」來領導太平洋戰爭的走向也不為過。不過,過去國民黨的教科書總是把「大東亞共榮圈」這個想法視為日本軍事主義擴張的理由和藉口;更或者,在提及二戰太平洋戰區的時候,往往只把行為者放在當時的中國(這裡指蔣介石政府)、美國和日本身上,忽視了台灣、朝鮮、或是東南亞等「被殖民地」與「被殖民者」的行為與想法。我認為,「大東亞共榮圈」這句口號的出現在當時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這個口號不僅影響了戰時、也對戰後的東亞社會造成深遠的影響,他讓整個東亞被殖民的人們認知到白人並非堅不可擋。

從「大東亞秩序」觀念到建構「大東亞共榮圈」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總統威爾遜(Thomas Woodrow Wilson , 1856-1924)提出了「民族自決(self-determination)」的想法,雖然在當時各列強的壓力下沒有成功實現,但卻讓那些在亞洲、非洲、南美殖民地的人們看到了一絲的希望,相信能夠成立屬於自己的國家,永久脫離白人的控制。只是,當時的殖民主義仍然風行,歐洲殖民母國仍然不願意放棄他們的利益,英國更提出了所謂的蘇伊士以東(east of suez)概念 ──「歐洲國家享有民族自決,但蘇伊士運河以東的國家民智未開,不懂何謂民族自決,只能由我們來教育他們」。

這樣的想法傳回亞洲殖民地,讓那些受新式西方教育的知識份子非常不滿。他們所受的西式教育講求「平等」、美國《獨立宣言》、各國憲法也提到人生而平等,那為什麼在這樣的前提下還存在著差異呢?歐洲可以,為什麼亞洲不行呢?追根究底,白人就是不把我們當人看不是嗎?於是,他們把目光和希望放到了當時的日本(一戰後的中國還在軍閥內戰呢,沒空)身上。早在日本於 1895 年戰勝了清帝國開始,日本就成了亞洲的強權之一;更不用說 1905 年還擊敗了俄國遠東艦隊,換句話說,擊敗了白人,這更讓殖民地的人們興奮不已,日本人能夠擊退西方人,同為亞洲人的我們為什麼不行把壓榨我們白人趕出亞洲?

而日本的軍國主義分子也開始注意到了這種現象。從過去併吞朝鮮開始,他們便慫恿理想主義者提出泛亞主義(Pan-Asianism),以「四海之內皆兄弟」為口號,講求日朝平等相處。到了 1938 年,大日本帝國總理大臣近衛文麿(1891-1945)發表了號召全東亞的人民一同來建立「東亞新秩序」的「近衛聲明」。這個大東亞包含了日本自己、朝鮮、滿州、印度支那半島、台灣、東印度群島、甚至是紐澳。這份野心並非空穴來風,它在受西方殖民的地區造成了極大的轟動,那裡的人民知道無論再怎麼順從西方人的命令或是價值觀,終究被西方人當成次等民族看,而日本,則是來解救他們的救世主。

日本政府也很巧妙的順應這份風氣,將大東亞共榮圈的概念擴及到協助殖民國家獨立建國。於此同時,資本家也和軍國主義者合作,前者渴望東南亞的豐富資源與市場,後者也想藉東亞資源和人力解決戰時軍備品、士兵短缺的問題,因此雙雙成為了大東亞共榮圈的宣傳者和擁護者。

事實上,日本想要把「大東亞共榮圈」這個口號打造成亞洲版的「門羅宣言」,將亞洲打造成一個西方帝國主義者無法進來的地方,在這裡,他想要成為亞洲的美國。雖然此時日本軍方的大東亞共榮圈概念和原先的目標已有了很大的不同,但在口號以及實際軍事行動(成功的驅逐英法荷軍)的成果上,對於那些在殖民地等待日本人來「解放」的人民來說,他依然是一個美麗的口號。

從殖民地到建國

在這股渴望脫離西方人枷鎖的浪潮之下,戰時許多的知識份子或是民族主義者選擇跟日本「合作」,他們或許知道即使「獨立建國」仍然要受到日本的控制,但這些人仍然為了反抗白人而選擇「亞洲共榮」的道路。包括後來建立緬甸國(State of Burma , 1943-1945)的巴莫(Ba Maw , 1893-1977)和菲律賓第二共和國(Second Philippine Republic , 1943-1945)的勞雷爾(José Paciano Laurel , 1891-1959)、持續領導自由印度臨時政府(Azad Hind , 1943-1945)的領袖鮑斯(Subhas Chandra Bose , 1987-1945)、滿州國(1932-1945)國務總理大臣張景惠(1871-1959)、中華民國南京政府(1940-1945)首長汪兆銘(1883-1944)、泰王國的威太耶康親王(Wan Waithayakon,1891-1976)等。

其中,或許最令亞洲人難以理解的是,為什麼蔣介石還要堅持對抗日本,日本人不明白,東南亞的人們也不明白,難道被白人當成工具這麼久了還不夠嗎?難道還要繼續當邱吉爾、羅斯福的傀儡嗎?在過去的戰爭中,不就證明了日本比中國還更有資格當亞洲國家的火車頭,那麼,一起加入這個大東亞體系不是很好嗎?汪精衛便是這種想法的擁護者,他認為要避免同為亞洲人的中國、日本人一戰,最好的方法就是跟從日本,這麼一來不但能避免百姓軍人的死傷,更能一同的「共榮」。

這樣的人在現今國民政府的課本裡被視為「漢奸」,卻絲毫不提當時百姓的想法:能避免戰爭的政府就是好政府,是相當的偏頗的。

另一方面,日本也完成了他的承諾:在 1943 年 8 月,日本退出緬甸,巴莫隨即宣讀一份以緬甸文寫成的獨立宣言,正式成立了緬甸國,並在當天下午,以一個「獨立國家」的身份對美英宣戰。10 月 14 日,勞雷爾率領菲律賓正式宣布獨立,並以一個國家的身份和日本簽署《菲日同盟條約》;一週之後,鮑斯也在新加坡宣佈建立自由印度臨時政府,並對英美宣戰。

在當時,西方人輕視日本人所謂的「大東亞共榮」概念,難以理解整個東亞、不同民族之間居然能夠團結在一起對抗西方人。白人始終認為自己在非洲用的挑撥離間那招能夠理所當然的應用在亞洲人身上。直到過去的殖民地一個接著一個宣佈獨立,西方國家仍然未能看出這些事件的重要性。他們將這些新政府視為日本的傀儡政府與組織,但是數以百萬的亞洲人卻透過這些「傀儡政府」,首度從白人的手中獲取了自由。

獨立國家們的大東亞會議

1943 年 11 月初,中國南京政府、泰國、滿州國、菲律賓和緬甸以及自由印度都派出代表到東京參加由東條主持的大東亞會議(大東亜会議,Greater East Asia Conference),這在同盟國眼裡或許是一場鬧劇,日本和他的快樂傀儡政府小伙伴居然開始玩起談論國家與國家之間情勢的遊戲了,但在當時與會者和東亞人們的眼裡,卻擁有跨時代的意義。除了「選擇和西方人站在一起」的國民黨政府,在其他的亞洲人心裡,西方白人可以說是他們共同的敵人。

為了將白人驅逐出亞洲,亞洲人應當要團結起來,並且互相承認彼此平等,唯有如此,才能徹底的消除種族間的歧視,社會與國家之間就能獲得和平。「這場進行中的戰爭,與其說是軸心國與同盟國互相對抗,不如說是白種人和有色人種之間的戰爭」便是這些人的想法。

而這個想法,在當時確實將整個大東亞(除了蔣介石領導的重慶政府)給「統一」起來。他們再次體認到他們自己是「亞洲人」,流著和西方不同的血液,只要他們繼續往「大東亞共榮圈」的最終概念前進,數十億的東亞人將會得到永遠的自由與繁榮。就是這樣的信念,讓他們在這場「鬧劇」後共同發表了太平洋版的《大西洋憲章》,也就是《大東亞共同宣言》(大東亜共同宣言):

1.大東亞各國ハ協同シテ大東亞ノ安定ヲ確保シ道義ニ基ク共存共榮ノ秩序ヲ建設ス

1.大東亞各國應共同合作,以確保東亞情勢的穩定,並在道德的基礎上,建造共存共榮的秩序。

2.大東亞各國ハ相互ニ自主獨立ヲ尊重シ互助敦睦ノ實ヲ擧ゲ大東亞ノ親和ヲ確立ス

2.大東亞各國應互相自主獨立、尊重、幫忙,建立親睦的東亞關係。

3.大東亞各國ハ相互ニ其ノ傳統ヲ尊重シ各民族ノ創造性ヲ伸暢シ大東亞ノ文化ヲ昂揚ス

3.大東亞各國應當互相尊重對方的傳統,並發展各民族的創造力,以提高東亞國家的文化。

4.大東亞各國ハ互惠ノ下緊密ニ提携シ其ノ經濟發展ヲ圖リ大東亞ノ繁榮ヲ增進ス

4.大東亞各國應通過彼此之間緊密的合作,實現各民族間經濟的發展,以促進大東亞的繁榮。

5.大東亞各國ハ萬邦トノ交誼ヲ篤ウシ人種的差別ヲ撤廢シ普ク文化ヲ交流シ進ンデ資源ヲ開放シ以テ世界ノ進運ニ貢獻ス

5.大東亞各國應與萬邦加深交誼,消除種族間的歧視,使文化得以互相交流,並為了世界的發展開放本國的資源。

──《大東亞共同宣言》,1943 年 11 月 6 日

雖然現在的我們將這些「國家」視為日本戰時所操控的傀儡政府,但是他們一出生時就是處於白人控制的奴役制度中,對自由的渴望是現在享有「自由」的我們難以理解的。這份宣言不僅提及了亞洲人對自由追求的藍圖,也代表亞洲人的徹底覺醒,更代表了殖民主義終將隨著戰爭退出歷史,民族主義國家與平等正義將成為下一個世代所追求的夢想。

走入戰後

1945 年 8 月,隨著美國在廣島和長崎丟下原子彈,加上蘇聯態度轉變,轉而對日宣戰,玉音播放,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了。這場歷經數年、造成數千萬人死傷的戰爭雖然解決了戰間期各國之間的軍備問題,卻在民族國家和反殖民風潮下留下了更多的問題和矛盾。其中最令人諷刺的是,日本人沒做到的「大東亞概念」卻逐漸在東亞一波又一波的獨立運動中慢慢實現。

在日本,GHQ 接管了日本數年。政治上,在美國「協助改造」之下,這個天照之國漸漸走向現代民主立憲國家。不過縱使天皇不再被視為神或是天照大御神的後裔,但他至今仍在日本人心裡擁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在經濟上,(被迫)放棄了戰爭權的日本,將軍事發展的 GDP 轉而投向輕重工業生產之中,隨著戰後世界再度對大量消費性產品的需求,日本得以在短短的數十年內復甦起來,並在世紀末成為亞洲第一大的經濟體。在文化上,日本應該慶幸沒和美國進行本土最終決戰,一定程度的避免大和文化與民族的滅亡,至今,日本仍然是世界上重要的文化輸出國,而且受到世界各地人民的喜愛。在意識型態上,與德意志不同的是,日本人民選擇避免去談論戰爭,將當時留下來的問題全部壓抑下來,和民族性一樣,成為了相對保守的國家。

在中國,英美為了證明各同盟國之間彼此平等以促使國民黨政府繼續對抗日本,自發性的廢除了許多不平等條約;然而,這樣的舉動並沒有恢復民間百姓對國民黨的信任,反之,由於戰爭的原因,物價大幅上升、資本土地等大量被破壞,金圓券廢紙化,這些情況幾乎消滅了當時最支持國民黨政府的中產階級。但高高在上的黨員和大資本家看不見民間蘊釀的氣氛:那股唾棄國民政府的氣氛,繼續無上限的徵兵徵稅。更糟的是,既得利益者不願意重新分配土地與階級,反而再度要求人民投入國共內戰之中。在那裡,知識分子的幻想迫滅,鐮刀、鎚子、與毛澤東的「共產」成為了他們對「公平」的希望,在接下來短暫的內戰中終將取代青天白日旗。

在台灣,許多的台灣人以「日本人」的身份隨著日本戰敗了,對於出生在日本時代的他們而言,這是一場悲劇,但這場悲劇卻在一夕之間變成了一場喜劇,台灣居然成為了戰勝國的一份子。他們以極為複雜的心情迎接三民主義及傳說中的「祖國」來「光復」這塊失土,但換來的卻是查緝私煙後的全島大清鄉。再過幾年,國民黨戰敗逃到台灣,宣稱中華民國「播遷」台灣,在統治上貫徹大中華主義。為了要消滅過去日本時代的「皇民遺毒」,不會講中文的台灣人受到外省人的歧視、壓迫,無論在職場上還是教育場所,這群只會講日語和台語的知識份子失去了他們大展長才的場所。爾後,戒嚴時期的白色恐怖以及台灣人和本省人價值觀之間的矛盾,讓許多台灣人在戰後對於過去的日治時期產生某種程度的思念。此種心態更影響了 80 年代後期開始,台灣人對國家、民族、主體性、族群意識的想法,甚至導致了後來臺灣獨立運動的興起。

在印度支那半島,英國雖然重返這裡,卻不再受到當地人的歡迎。在大戰期間,胡志明率領的「越盟」(越南獨立同盟會,Viet minh)得到了英美的協助,協助當地殘存的法國(此時的法國已經亡於德意志)軍隊對抗日本人。胡志明、以及越盟,成為了戰後越南民族主義的領導者。而到了戰後,原本已經承諾越南獨立的杜魯門,卻改變想法欲將印度支那還給戴高樂。儘管如此,越盟已在新的國會獲得過半並奪下了執政權,欲完全脫離法國統治建立新的越南。一場殖民地與殖民母國的戰爭將會持續影響到 70 年代,成為了美國最頭痛的問題。

在朝鮮,隨著二戰的終結與冷戰的到來,美蘇兩股勢力在這裡交會成為幕後操控者,無法達成共識的紅軍與美軍在接下來的十年內會爆發一場看似區域性,實則代表共產和資本主義兩大意識型態的戰爭。這場戰爭將使半島被硬生生分裂成南北兩個國家,並互相仇視至今。而遠在赤道上的荷屬東印度群島,二戰中受日本協助對抗荷蘭軍隊的的蘇卡諾(Soekarno, 1901-1970)和哈達(Mohammed Hatta, 1902-1980),正在發動一場注定使荷蘭離開亞洲的印度尼西亞獨立戰爭。

寫在所有之後

根據日本企業「株式会社電通」自 2014 年開始對 18 ~ 20 個國家進行調查的「日本友好調查(ジャパンブランド調査)」,在受訪的各國人民中,以東南亞國家對日好感度(好意度)最高。

排名 20141 20152 20163
1 ベトナム(越南) ベトナム(越南) タイ(泰國)
2 マレーシア (馬來西亞) 台湾(台灣) ベトナム(越南)
3 タイ(泰國) タイ(泰國) フィリピン(菲律賓)
4 インド(印度) インド(印度) シンガポール(新加坡)
5 台湾(台灣) フィリピン(菲律賓) マレーシア(馬來西亞)
6 シンガポール(新加坡) ブラジル(巴西) 香港
7 香港 香港 台湾(台灣)
8 フィリピン(菲律賓) シンガポール(新加坡) インド(印度)
9 ブラジル(巴西) マレーシア(馬來西亞) インドネシア (印尼)
10 イタリア(義大利) イタリア(義大利) ブラジル(巴西)

如果依照國立編譯館的說法,邪惡的日本人對東亞各國人民犯下了不可饒恕的戰爭罪行,包含南京大屠殺更殺死了 80 萬無辜的中國平民百姓。還好,在人類的救星、世界的偉人、自由的燈塔、民主的長城先總統 蔣公英勇的領導之下擊敗了日本軍國主義。那為什麼東南亞以及台灣、香港的人民會對日本人的好感度這麼高呢?我想便是因為日本人瓦解了白人在東南亞各國的統治,甚至促使其邁向獨立之路,還有台灣的國民黨跟香港的共產黨政府太爛的關係。

我想說的是,很多在現代的我們眼裡看起來不合理、沒尊嚴、帶有歧視意味的待遇,在當時的人們(無論是西方人、日本人、被殖民者或是當地原住民)的想法裡,是無從分辨和思考的。是非對錯的標準真的存在一定的準則嗎?軸心國與同盟國究竟誰是邪惡的?誰又是正義的?誰是侵略者?誰又是被侵略者?誰是殖民者?誰又是解放者?殖民東亞的是西方人,在戰後能夠繼續理所當然的再殖民嗎?近代民族國家也不過只是近百年才有的概念,用我們現在的看法去將過去的「扶植」、「共榮」、或是「傀儡」般的合作視為落後,是不是存在著盲點?我想這是很值得思考的。


  1. 2014 年:http://www.dentsu.co.jp/news/release/2014/0602-003742.html ↩︎

  2. 2015 年:http://www.dentsu.co.jp/news/release/2015/0622-004078.html ↩︎

  3. 2016 年:http://www.dentsu.co.jp/news/release/2016/0726-00899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