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村元氣《四月,她將到來。》

我想找回失去的東西,即使它們只剩下碎屑。


先說,我個人超愛這部作品。我覺得川村元氣在《四月,她將到來。》裡,無論是裡面對場景的摹寫,書信與日常對話的視角轉換筆法,還是對感情以及遺憾的喃喃自語都超越了前作《如果這世界貓消失了》(作者)或是《你的名字。》(企劃與監製)。

「這是一個戀愛失能的世界,該如何找回人們內心曾有過的悸動?」

對愛情作品與現實生活的反思

現在市面上大部分的愛情故事、小說作品、電影影劇,都是在描述愛情的萌芽,例如主角們的相遇、相識、互動,漸漸的曖昧、告白、相戀,乃至於到愛情的高峰,然後就沒有然後了,故事常常在一個長鏡頭中倏地結束,畫面嘎然而止,彷彿在相戀後發生的事都並不被視為重點。畢竟人們其實都知道,在過了熱戀期後就必須要面對現實的一切,像是生活習慣的磨合、雙方家長之間的溝通、家庭壓力的承擔等等,這些似乎都會讓「愛情」這個元素從高峰一路下滑了。

「相愛容易,相處難」,確實,愛情真的是美好的東西,但相對的也會伴隨許多和過去一個人生活相比更多無形的壓力和阻礙,人生藍圖由只有你一個人,變得要考慮另外一半,要想的事情和思慮的規畫自然比過去複雜許多,更何況是未來組成家庭。也難怪人們會說,那些最偉大的愛情故事,必定是以分離作為結局,因為得不到的永遠最完美。而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愛情故事,也往往是以悲劇作為結局,因為比起歡樂,遺憾往往更能長存人心。

彌生掛著兩行淚,繼續說道。

「得不到手的,才會一心一意的愛著。」

有道理。藤代本要開口,卻沒說出來。 只有一個方法才能讓愛永存,那就是得不到。只有自己絕對擁有不了的事物,才能永遠的愛它。

但在《四月,她將到來。》裡,川村想講的是成年人的戀愛故事,那是一個到了一定歲數後,「愛情」早就不再擁有當初年輕時的激情與新鮮感,反倒融了生活,成為日常的一部分(routine)。其實我想,除了愛情之外,很多年輕時自己喜歡的興趣、喜歡的工作、願意嘗試任何一切的心,也會在時間的沖刷中被磨去稜角,像是一顆靜靜躺在下游的鵝卵石一般,原本以為自己為什麼都做得到的衝勁、覺得自己一定可以和對方長相廝守的願景,到頭來只剩下「倦怠」。

川村元氣把這些人稱做「戀愛失能」,也就是書腰上寫的,當過去的悸動已經不在,那之後的生活又剩下什麼呢?

在當代愛情觀之下,我們又剩下什麼?

故事的開始,男主角藤代收到了睽違九年初戀情人的書信,如果是那些傳統套路的作品,想必會是重逢、在相戀的故事。但《四月,她將到來。》作為一部反思現代愛情意義的作品,接下來的內容卻是論及初戀的失去與現在和未婚妻的相處問題。

在收到小春的信後,兩人初戀交往的點滴記憶鋪展開來,在那一年的四月裡,那是個還深信「只要能和你在一起,我相信一切都會很好」的歲數,對比目前和未婚妻之間的微妙關係,藤代迫切地想要證實自己能愛著別人、或是能夠被他人所愛著,然而一切的感情和衝動都不再了,隨著時間過去,藤代從熱烈、疲倦、波動、沉默,到最後的放手。雖然是在討論愛情,但與一般常見的愛情小說不同,這裡沒有熾烈的濃厚情感鋪陳,更多的是平淡的日常生活,就連初戀的描述都以平穩的方式描述著。

「我愛著一個人,心情就像現在湧上來的浪花。自從說出口的那刻起,它就不再是淡淡的夢,而成為現實。對方的反應令我踟躕,很想逃避悲哀的結局。思緒混亂、吃力、折磨,即使如此,人還是會戀愛。這是為什麼呢?」

伴隨頹喪、冷淡、孤獨感的迎面襲來,我不禁開始思考藤代與初戀情人小春明明那麼要好,為什麼到最後還是分開了呢?藤代對於未婚妻彌生究竟抱著是怎樣的感情?彌生與藤代之間,真的還存在著愛情嗎?追根究底,「愛情」到底是什麼?人類為什麼會渴望愛情?我們緊緊只是因為害怕寂寞才需要愛情嗎?愛情的終極目標是婚姻與家庭嗎?心靈上的愛與肉體上的性是必然連結的嗎?在組成家庭後,愛情必定會轉化成親情嗎?

即使藤代自己是專門治療心理疾病的精神科醫生,但當自己面對這些問題時,卻顯得徬徨不確定,他明明是一個即將要結婚、即將要和彌生組成家庭的「成年人」了,卻比起過去「幼稚的自己」還不知道愛是什麼。藤代想要知道、想要找回當初對愛情的體悟、想要再次感受愛是什麼,於是他踏上旅途,在本書的十二個月份、十二個章節裡走過那些曾經美好的回憶。

「待在這個城市,我有種被一切拋棄的感覺,好像這個世界已經不再需要我這個人了。但是,我還能忍耐獨處時的孤獨。 曾經存在於我倆之間的東西,和現在失去的東西。我們懶得去愛了,覺得麻煩了。我們疏於累積、交流細微的感受。再這樣下去,我們將無法繼續走下去。 我想找回失去的東西,即使它們只剩下碎屑。」

—— 坂本彌生

結語

雖然很多讀者都會批評日式小說常有描述過於情緒化、情節進度推進緩慢、對感情的摹寫過於晦暗的缺點,尤其是平常慣於閱讀具時代感、史詩感、王道型小說的人們。但我想說,所謂的「日式風格」,正是透過這種多愁善感(Sentimental)的筆法而顯得善於搭建出書中腳色與腳色之間的複雜情緒。

透過曖昧不明、卻富有發展性與空間感的喃喃自語、以及人物與人物之間的對話發展,作者常常不直接表明他在故事所要表達真正的意思,而是透過婉轉的人物表情描寫、感官描寫(如味覺、聽覺、嗅覺等,其中又以觸覺和視覺尤然)、背景與身旁景色變化(例如透過對景色的摹寫與穿著來形塑時間軸的非線性發展)等方法來傳達「複雜的情感」。

畢竟在事實上,有時候我們自己也很難用言語來傳達出我們心中所想的一切,無論是對他、對他、還是對自己的真正感情(用《果青》的講法,或許就是那個比企鵝一直想要追尋的「真物」),當我們面對這些事情時,總是不能簡單地找出答案。

既然我們常常都是用「別思考,去感受」來面對生活中大小事的,那小說、詩集、散文等文字載具 —— 作為人類生活的副本和情感投射,又何嘗不能用這種方法去讓讀者感受呢?

愛情的萌芽往往在一瞬間就決定了,但它留給我們的感動和事後的波濤洶湧,卻可以持續很久很久。我是真的很愛這本小說,因為很重要所以最後再寫一次,真的好久好久沒看到那麼令人有感觸的作品了。

「當我愛的時候,也第一次被愛。就像是日蝕。「我的愛」與「你的愛」同等重疊的時刻,只有一瞬間。無法避免的從今日之愛,轉變為明日之愛。但是,我認為只有曾經共同擁有那瞬間的兩人,才能依隨愛的變化。

永別了。 我祈禱阿藤現在愛著某個人,而那個人也愛著阿藤。 即使只有一瞬間,也希望你能成為與人共享愛情的人。」

—— 伊予田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