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face] Times New Roman

或許是最為學生熟悉的字體也說不定


緣起

『請設定為 1.5 倍行高,中文使用標楷體 12pt,英文用 Times New Roman 12pt,左右對齊,首行內縮兩字…』

因為「寫報告或論文時被指定使用」而被廣為人知 Times New Roman(對,雖然這個理由聽起來很牽強,但我相信多數人都是靠這樣認識它的),其名字直翻就是「Times/新的/羅馬體」的意思。和世界上所有東西一樣,它也有屬於自己的故事。

直觀上來看,我們大致可以猜到「New / 新」大概是在說這個字體是某種舊版本的改版;而「Roman / 羅馬體」則告訴我們這個字是直立正寫的羅馬體,而不是極具裝飾感的哥德體(Blackletter,又稱 Gothic script)或是長的斜斜的 義大利體Italic ,在 Word 上看到切換斜體的 I 就是取自該字字首)。

由上至下分別是羅馬體(Roman)、哥德體(Blackletter)、義大利體(Italic)。

那麼 Times 呢?其實是一份出版物的名稱,不過並不是指紐約發行的《紐約時報( The New York Times )》,也不是會每年都選出年度風雲人物的《時代雜誌( TIME )》,而是在倫敦發行的《泰晤士報( The Times )》。

1931 年,英國印刷師、印刷史學家兼蒙納(Monotype)公司的顧問 Stanley Morison (1889–1967) 寫了一篇抱怨《泰晤士報》的文章,說這間英國最大報社的印刷技術和排版方式實在有夠糟糕,和當代技術相比實在有夠落伍,成品簡直慘不忍睹,應該要好好改革一番。

後來《泰晤士報》想想也是很有道裡,所以便請 Morison 和社內製圖師 Victor Lardent (1905–1968) 設計一種新的字體供報社使用,並對他們開出「可讀性要高、每行要盡可能塞更多的字進去(成本考量,畢竟可以省紙嘛)、以及要適合印刷在報紙上」等條件 —— 這就是 Times New Roman 的誕生背景。

Stanley Morison 與他的 Times New Roman。/圖片來源:alchetron

孵化

Morison,這位靠抱怨而找到新工作的勞工典範著手搜尋資料時,一眼便愛上了 Plantin 這個字體,該字體在 1913 年被發表,主要是基於十六世紀法國字體設計師 Robert Granjon (1513–1589) 設計的 Gros Cicero

「Cicero」在這裡不是那位羅馬大哲學家西塞羅,而是指該字體的大小,畢竟以前在印刷東西時若要放大縮小字,並不是像現在用電腦按一按就好,而是要重新設計一套不同大小的新鉛字才行。以現在來說的話,cicero 大約是在說 12pt 這組字。

Gros CiceroPlantin 都是正寫的羅馬體,而繼承它倆外觀的 Times New Roman 也是如此設計,或許這也代表 Morison 對 Granjon 所處的文藝復興時代裡,為了追求人文主義(humanism)精神,那顆迷戀古希臘和古羅馬莊重之心的致敬吧。

不過和 Plantin 這種古典(old-style)羅馬體不同的是,Times New Roman 逐漸有了人為加工、以尺規作圖的味道,雖然該字體的 o 重心不在中軸線上,但許多特徵仍使它被分類為走向現代之前的過渡(transitional)字體當中。

由上到下分別是使用 Gros Cicéro、Plantin、Times New Roman 的「Roman」。/圖片來源:New York Public Library

為了滿足條件之一的「每行要盡可能塞更多的字進去」,Morison 一邊拉高了 x-height 的高度、一邊也拉近了一個詞裡每個字元的字距(tracking),讓整體看起來更為纖細修長、讓句子能夠塞進固定寬度的欄位裡。

這裡的 x-height,指的是拉丁文字中扣除上升部(ascender,像是 h, d, b)和下降部(descender,像是 p, q, j)的高度,因為剛好和 x 一樣高,而 x 又能剛好可以填滿這個空間,才取名和 x 有關。

因為剛好和 x 一樣高,而 x 又能剛好可以填滿這個空間,才取名叫做 x-height。/圖片來源:Max Naylor (2007, Public Domain)

此外,為了滿足第二個「可讀性要高」的條件,Morison 想靠加強字和紙對比的方式來凸顯每一行文字。他讓該粗的地方變得更粗、讓該細的地方變得更細,像是讓 n, p, h 左邊垂直部位的上部襯線變得更粗,而靠近下部襯線的地方則變得更細。如此一來,這些區域在印刷後會顯得更黑、更深、更暗,和其他留白的地方呈現明顯的對比。

是左邊的看起來比較好讀,還是右邊看起來比較好讀?/圖片來源:New York Public Library

現在,距離新字體的問世,就差那麼臨門一腳了。

其三:成熟

在正式使用的前夕,《泰晤士報》還把印刷樣本送到當時眼科機構檢驗,測試使用該字體的印刷品,在自然光和人造燈源下是否禁得起長時間的閱讀而不疲累,這也是當初設計前所開的最後一個條件:Times New Roman 到底適不適合用在報紙的印刷上?

事實上,早在 1926 年,英國醫學研究委員會(Medical Research Council, MRC)便曾發表《關於印刷品易讀性報告( Report on the Legibility of Print )》的印刷指南,Morison 和 Lardent 按照該規範所設計的 Times New Roman 理所當然地通過了測試。

1932 年 10 月 3 日這天,《泰晤士報》正式使用 Times New Roman 作為內文印刷字體,這也是該報社第一次使用自己設計的字體。隨著《泰晤士報》的廣泛出版,Times New Roman 的使用率也扶搖直上,成為最知名的字體之一。

後來,這套字體的金屬模具各自被蒙納和 Linotype 公司發行數位版本,前者繼承原始的命名稱作 Times New Roman,授權給了微軟、被內建在 Windows 裡;而後者則省去新舊之差,直接命名為 Times Roman(或是 Times),並授權給了蘋果、被內建在 macOS 裡。雖然兩者看起來長得一模一樣,但仔細看仍會發現像是 S 的尾巴襯線、5 的頂部襯線等處有點不同。

上面是 Linotype 的 Times Roman,下面是 Monotype 的 Times New Roman。/圖片來源:Wikipedia (Public Domain)

伴隨著其簡約、現代、高易認度、高可讀性等性質,一直到今日為止,即使電子螢幕的興起讓非襯線字體的使用度逐漸爬升、1972 年後《泰晤士報》停用 Times New Roman,全面改採新的 Times EuropaTimes ClassicTimes Modern 等新字體,但 Times New Roman 仍被廣泛用於內文、書籍、報紙、論文、履歷、報告等媒介當中。

這個出生至今將近 90 年的老前輩,仍繼續以自身的活躍程度,證明經典永不退潮。

Reference

  • Meredith Mann & Stephen A. Schwarzman (2014). Where Did Times New Roman Come From?. Retrieved from New York Public Library, Web site: https://www.nypl.org/
  • Nafiseh Hojjati & Balakrishnan Muniandy (2014). The Effects of Font Type and Spacing of Text for Online Readability and Performance.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Technology 2014, 5(2), 161–174.
  • John Choi (2019). On Times New Roman: Personal Reflection and Its History. Retrieved from NYUAD TYPES OF ART, Web site: https://wp.nyu.e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