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face] Optima

那個常常在臺北捷運瞄到的神祕字體


源自墓碑的靈感

時值 1950 年,正在渡假的德國字體設計師 Hermann Zapf (1918–2015) 漫步在義大利佛羅倫斯的聖十字聖殿(Basilica di Santa Croce)裡面,有個東西默默地引起了他的注意 —— 一塊刻著羅馬體字樣的古代墓碑,淡淡地散發出古典的優雅氣息。

聖十字聖殿裡的古代碑文。(Source: Santa Croce Opera / santacroceopera)

盯著這幾行字,Zapf 發現自己竟如此地深深著迷,他開始構想下一個作品。因為身上沒有多餘的白紙,他索性拿出口袋的 1000 里拉鈔票,在上面繪製了日後被稱作 Optima 的第一份草圖。

Zapf 用鉛筆在當年的 1000 里拉鈔票上打下 Optima 的字樣草稿。(Source: Rochester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出生在德國紐倫堡的 Zapf 和那個年代的小孩一樣,有著不太順遂的童年。當時統治德意志帝國長達半世紀的霍亨索倫王朝(Hohenzollern)被推翻,威瑪共和成立;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的敗北作為終點,艱刻的停戰協定替想從戰爭中復甦的這個國家蒙上了一層濃濃陰影;此外,西班牙流感(Spanish flu)也在同年席捲歐陸,Zapf 的兩個手足都不幸死於這場疫情。

伴隨著瘟疫、貧窮、以及飢荒,在 1925 年,七歲的 Zapf 被母親送入由美國總統 Herbert Clark Hoover (1874–1964) 贊助的學校就讀 —— 因為在那裡,他和哥哥才有東西可以吃。在學校的日子裡,Zapf 充分展現對科學的興趣,並立志往電機工程領域發展。不過這個夢想很快就破滅了,當納粹政權在德國的威望與權力日益提升,曾參加反對黨工會的 Zapf 父親很快地就因一些大人的原因而失業了。

喪失了家計來源的 Zapf 打消了進入大學的念頭,為了生活,他在老師的建議下成為一名石版印刷(Lithography)學徒,學習繪畫、製版、以及印刷技術。1935 年,Zapf 在家鄉參觀紀念已故德國字體設計師暨書法家 Rudolf Koch (1876–1934) 的展覽時,深深被歐文書法(calligraphy)之美所感動,開始自學書法技巧;此外,身為學徒的他也和 D. Stempel AG 印刷廠暨鑄字廠合作,額外點了設計郵票板型的技能樹。

1939 年,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歐陸戰場的全面爆發,Zapf 被送往德法之間的前線,不過由於體力不佳,無法從事勞動方面差事的他轉而被分配到另一個文書職位 —— 以德文尖角體(Fraktur)書寫軍中的相關記錄。因為其在書法以及美術上的經驗與天分,Zapf 後來被送往軍中的製圖部隊,負責繪製西班牙鐵路的秘密地圖。

戰後,他回到已成廢墟的紐倫堡,在美因河畔奧芬巴赫工藝美術學院(Hochschule für Gestaltung Offenbach am Main)擔任講師,教授書法以及印刷技巧。同時,他也回鍋擔任 Stempel 印刷廠的藝術總監,開啟了爾後的字體設計生涯。

約 1979 年左右,於美國 Rochester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教書的 Hermann Zapf。(Source: Rochester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看似矛盾卻又和諧的非襯線羅馬體

帶著 1000 里拉的鈔票,Zapf 回到家裡後便全心全力的投入新字體設計工作,並於兩年後將初稿圖紙交給 Stempel。Zapf 很滿意他的新作品,認為該字體應該叫做「New Roman」,畢竟是繼承石碑上的羅馬體(Roman)銘文而來,但 Stempel 的行銷部人員覺得這名字實在是太普通了,建議他取名為「Optima」。

儘管草圖已經就緒,不過在當時,製造一組字體需要以金屬模具打樣,對於曲線細節的要求更需要高超的加工技巧和長時間的慢慢調整,所以一直拖到 1958 年,新字體 Opima 才被 Stempel 正式發表,生產了為 Linotype 自動排字機的專用字模。

Optima 的字模。(Source: SteinsplitterBot / CC 3.0)

受那塊聖殿裡的石碑碑文啟發, Optima 的大寫繼承自西元四世紀左右的「羅馬方塊大寫字母(Roman square capitals)」設計,其特徵包含尖銳的轉角、主幹呈直線卻又在末端帶有曲線的柔和,以及經過調整的羅馬比例。

位於羅馬的圖拉真柱(Trajan’s Column)上的碑文,使用的是典型的羅馬方體大寫字母;有趣的是,在 Optima 問世後的三十多年,Adobe 又以此為範本設計出另一套字體 Trajan。(Source: James Arboghast)

如其大寫字母 S 有點向右傾斜,E、F、L 約只佔了其他字母的一半空間、以及向外展開的 M 等;而小寫的部分也繼承舊時代的風格,如小寫字母 a 和 g 皆採用了和當時流行(1950 年代正是國際主義印刷風格大為風行的時候)背道而馳的雙層結構。

Optima 的幾個特色:向外展開的 M、只占一半字框的 E 和 R、雙層結構的 a 和 g、中軸垂直的 o。(Source: Lina Besedina 2015d)

此外,在筆劃末端,Optima 捨去了過去以沾水筆手寫時會留下的襯線,轉而模仿平頭筆收尾時的「喇叭口」造型,在收尾和起筆時的寬度都較粗。這種中間主幹(stem)窄、上下稍寬的扎實風格,使 Optima 用在標題字時顯得格外端重沉穩。

總觀來說,Optima 是一個充滿濃濃人文主義(humanist)風味的字體,其最大的特色就是它很像襯線字體 —— 每個筆劃的曲線寬度都不相同,宛如帶有手寫書法的感覺 —— 卻又沒有裝飾用的襯線,這讓它以「非襯線羅馬體」的身分成為眾字體中的獨特存在。

Zapf 對 Optima 的愛

和多數在邁入電腦時代前就被設計出來的字體一樣,誕生於 1958 的 Optima 為了配合當時有限的金屬刻字技術、以及 Linotype 模具大小的空間限制,在從圖紙變成金屬字模的過程中,捨棄了許多 Zapf 設計的細節。

這樣的遺憾直到 2002 年,Zapf 與日本的字體設計師小林章(Kobayashi Akira, 1960-)合作,重新將當初的原稿數位化,並取名為「Optima nova」。該復刻版本除了更接近圖紙上的設計之外,兩人也為其增加了新的字重,並重新設計了專屬的斜體造型(原本的 Optima 斜體是直接將羅馬體壓成斜的,而非另外設計)。

小林章(左)和 Hermann Zapf(右)。(Source: Linotype)

此外,小林章還另外以 Zapf 的手寫書法作品為樣本,以 Optima 的風格另外設計了 Optima nova Titling,該字體只有大寫、且包含了大量的連字處理。和曲線已被平順化的 Optima 相比, Optima nova Titling 更接近人為書寫的樣子,在轉角的處理更為柔和,像極了墨水在紙張上暈開的樣子。

Optima nova Titling

而在日常生活中,最常看到 Optima 的地方便屬臺北捷運了。根據臺北市政府捷運工程局的〈標誌基本要素〉規定,車站內指示牌的英文以 Helvetica Medium 及 Helvetica Regular 為主,而車站的「站名」則以 Optima BoldOptima 的粗體)配合,雖然實際上在站內常常會有混雜使用的情況發生,但出口外階梯處上站名大多都能看到 Optima。

Optima Bold

「DAQIAOTOU」:使用 Optima Bold 的英文捷運站名;附帶一提,上面的中文是加工後的特明體。(Source: 蔣佩真 / 新北市政府捷運工程局)

終其一生中,Zapf 設計了超過 200 種字體,除了 Optima 之外,其他像是經典的 AldusPalatinoZapfinoComenius 等都是他的作品,實屬近代最為知名的設計大師。當 Zapf 回顧自己的作品時,他曾提到,他個人愛 Optima 勝過其他的字體,「儘管父親不應該偏愛其中一個女兒(a father should not have a favorite among his daughters)」,可見 Optima 對 Zapf 的重要意義。


Reference

  • Zapf, H. (1950). Optima.
  • Lawson, A. S. (1990). Anatomy of a Typeface. David R. Godine Publisher.
  • Maryrose Wood (2003). Legendary Type Designer Hermann Zapf, Along With Akira Kobayashi, Have Updated The Classic Optima Typeface Zapf Created In 1952. Type Digital Perfection 2003: January | February . P. 108–111
  • 嘉瑞工房 (2017)。世界歐文活字 300 年經典。臺北市:臉譜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