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face] Future

三角形、方形與圓形:原始.簡單.純粹


包浩斯與現代主義

“Let us strive for, conceive and create the new building of the future that will unite every discipline, architecture and sculpture and painting, and which will one day rise heavenwards from the million hands of craftsmen as a clear symbol of a new belief to come.” ──Bauhaus Manifesto, Walter Gropius

「讓我們一起追求、構思和創造一個將所有的一切 —— 包含建築、雕塑和繪畫 —— 結合在一起的新建築!並且有一天它將從數以百萬計的工匠手中升天,這是即將到來的新信念的明確象徵。」──Walter Gropius《包浩斯宣言》

對德國社會來說,1919 年真是個混亂的一年。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的結束,戰敗的德意志第二帝國(1817–1918)被推翻改立威瑪共和(1918–1933),知識分子之間掀起一波渴望改革的浪潮,希望能從文化與知識方面幫助祖國從廢墟中重新站起來。他們的一致目標,就是擺脫既有的窠臼,引領德意志邁向「現代」。

在這股風氣下,德國建築設計師 Walter Gropius (1883–1969) 打算從「設計」與「建築」兩大方面著手。1919 年,他於威瑪(Weimar,威瑪共和就是因為在這裡的議會通過憲法得名)創立了包浩斯學校(Bauhaus),在那裡傳授他理想中的建築文化,重新發揚手工藝的傳統,並期望能透過藝術促進人類社會發展 —— 或許聽起來有那麼一點烏托邦主義(utopianism)的味道,不過對戰敗國來說,社會上確實瀰漫一股厭戰風氣。

Gropius 在《包浩斯宣言(Bauhaus Manifesto)》中高呼「建築是所有藝術的終極目標!(The ultimate goal of all art is the building!)」,願能消除「為高級服務的藝術」與「為實用服務的工藝」之間的界線。他希望建築師與設計師能整合建築、雕塑和繪畫等領域,不恪守既定的美學理論,而是從最基本的功能性出發審視,齊心設計出「新建築」。

圖為位於德紹的包浩斯校舍,從建築外觀就能看出包浩斯風格:強調功能性、簡單的幾何線條、不搶眼的配色、使用非襯線字體。(Source: Moonglow)

以此作為契機,講究幾何等比切割、要求空間妥善利用、同時排斥裝飾性物件的「現代主義建築(modernist architecture)」設計語言就這樣誕生了,並融入現代主義(Modernism)概念當中。包浩斯學員對建築的想像,由過往的裝飾與華麗,轉為實用與簡約。他們認為「建築」要先滿足「建築」的功能,而不是強塞一堆華而不實的裝潢、或是浪費空間的擺設。

除了位於德紹(Dessau)的包浩斯校舍外,在台灣,那些戰後正正方方的建築物,如台北車站、中壢車站或是老國宅等,都算是現代主義建築。這個設計語言也被應用在建築以外的領域,例如傢俱設計、平面設計、工業設計、室內設計等,像是無印良品的包裝、IKEA 傢具的極簡風格設計,也都繼承了現代主義的內涵。

Marcel Breuer 的 Wassily Chair

Mies van der Rohe 的 Brno Chair

而對字體設計界來說,現代主義中蘊含的簡約、實用、幾何的概念也影響了後來問世的創作。

以未來之名

其實早在 1922 年,受包浩斯風格影響的德國字體設計師 Jakob Erbar (1878–1935) 就已經設計出一套新的印刷字體 ErbarErbar 的造型簡約,只以簡單的幾何構造組成,沒有多餘的裝飾或特色,和過去怪誕(grotesque)風格的非襯線字體大相逕庭,被視為是幾何無襯線字體(geometric sans-serif)風格的先驅。

Rudolf Keel(一間位於蘇黎世的糕點店)於 1935 年的廣告。除了字體使用 Erbar 之外,其插圖與排版也深受包浩斯風格影響。Source: Philipp Messner

不過,這樣看似「現代」的字體在當時其實沒有受到太大的關注,畢竟那時的日耳曼是全歐洲少數還在使用哥德體的地區(可以複習前一篇 Garamond 提到的東/哥德體與西/羅馬體兩大派別),傳統的印刷品與報紙仍使用這種極具裝飾性的字體印製,非襯線字體的存在可說極為前衛。

德國畫家 Paul Renner (1878–1956) 雖然不是包浩斯學校的學員,但也深受這股對「現代」設計追求的思想影響。他想設計一種新的字體,一種只有功能性的字體,它沒有襯線、裝飾、複雜的線條等會影響閱讀的贅物,甚至最好還能由幾何圖形所組成,因為圓形、三角形與方形是人類最原始、最簡單、也最純粹的藝術創作。

Paul Renner

1924 年,Renner 受德國 Bauer 鑄造廠委託,打算設計一款新的字體以用於新法蘭克福公共住宅計畫(Neues Frankfurt)的指標與門牌上。1927 年,這個全新的幾何字體定稿,其設計靈感來自純粹的幾何形狀,排除了所有非必要元素。

由 Renner 設計的門牌。注意該門牌的 3 是平頭的,而在 Futura 定稿中是圓頭的。(Source: Christos Vittoratos)

像是大寫的 O 和 G 接近完美的圓形,字重相當平衡,具有等寬的筆畫以及尖銳的轉角。小寫字母有很低的 x-height,b, d, f, h, k 和 l 的上升部超出大寫的高度,a 和 g 使用簡潔的單層結構(在過去的印刷體中,多採用雙層結構,只有手寫時才會寫單層)、大寫和小寫宛如等比縮放一般(如小寫 u 和大寫的 U、小寫 o 和大寫 O)。

Futura 的特色:A, V, W 等轉折處呈尖角、收筆呈對角線、O 接近完美的圓、等高的數字圓型嵌進垂直筆畫的那側較細、小寫的上升部高過大寫、近乎鏡射的 p, q, b, d。(Source: Laina Healy, 2017c)

從左圖可以看到 Futura 的轉折處非常非常的「尖」,這也是它最大的特色之一而右圖則可以知道 Futura 的 x-height 較矮、且小寫的上升部 (f) 比大寫 (E) 還高。(Source: Himali Auplish, 2015d, 2015e)

該字體被 Renner 命名為「Futura」,在拉丁文中是「未來」的意思。他認為 Futura 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字體(Die Schrift unserer Zeit)」,象徵告別過去傳統、從此刻起以該字體引領設計走向未來。

不過當時間快轉到 1933 年,國家社會主義德國工人黨(就是納粹黨)開始掌權,威瑪共和結束,德國轉變為法西斯主義的極權國家。過去曾支持共產主義的 Renner 被逮捕驅逐出境(一說流亡),他筆下的 Futura —— 這種反傳統(和哥德體相比)、對「恢復大日耳曼榮光」無益的字體遭到當局查封禁用。

既然納粹只推崇傳統的哥德體,難不成 Futura 就這樣塵封在歷史裡了嗎?

征服宇宙

隨著第三帝國在歐陸的拓展,各地佔領區的政府開始發現一個嚴重的問題:在這裡的人看不懂用哥德體寫成的公告和報紙!除了不易施政管理之外,對於相當注重媒體和宣傳的納粹德國來說也相當頭痛。是該重頭開始教這些地方的人們閱讀、還是乾脆放棄使用哥德體?

Copy of a 1768 ordinance issued by Maximilian Friedrich von Königsegg-Rothenfels, Archbishop of Cologne” by MatthiasKabel

因為仍處於蠟燭兩頭燒(東有蘇聯、西有英美)的戰爭狀態,實在沒有太多的心力在教學上面,納粹政府找回了德國人 Renner(雖然被驅逐了,但他還是偉大的雅利安人)製作的 Futura(偉大的雅利安人做的偉大字體),甚至把過去的摯愛哥德體,批鬥成是猶太人的字母、禁止社會使用。

Futura 的命運就像是洗三溫暖一樣,從過去被視為共產主義者的創作,搖身一變成為納粹德國官方指定字體。1941 年後,納粹德國的官方報紙、傳單、海報、印刷品上再也看不到傳統的哥德體,取而代之的是 Futura 等羅馬體。

即便到了戰後,乾淨簡單、現代化、易讀好辨識的 Futura 仍繼續在海外大受歡迎。它的最「高」成就莫過於被美國太空總署(NASA)相中,應用在阿波羅 11 號(Apollo 11)任務中的登月紀念牌。1969 年,Futura 成為第一個離開地球表面、登上宇宙另一個天體表面的字體。

Here men from the planet Earth first set foot upon the Moon July 1969, A.D. We came in peace for all mankind.

邁入數位時代後,許多字體設計廠,如 URW++ 與 ParaType 都曾基於原始的 Futura 發表新的版本,包含了全新的字重以及完整的字體家族、甚至拓展到西里爾字母。時至今日,歸因於其較矮的 x-height,使得 Futura 並不適合用於長段落的排版,但其接近純粹幾何的外觀卻非常適合應用在標題字設計上,尤其是海報、專輯封面、雜誌封面、廣告傳單和圖書封面,因為觀眾即使在遠處也可以很輕鬆的閱讀。

例如用於 1968 年電影《2001: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的海報宣傳上,電影劇情本身對未來的想像,搭配意思為「未來」的 Futura,這個組合可說再適合不過。

2001:太空漫遊 (2001: A Space Odyssey)

而其他像是 AVON(雅芳)、CK (Calvin Klein)、達美樂(Domino’s Pizza)、FedEx、Gillette(吉列)、HP、IKEA 型錄、LV (Louis Vuitton)、NIKE、OMEGA(手錶)、Red Bull、Supreme、Volkswagen 等公司品牌,都曾經或正在使用著 Futura

更多的 Futura


Reference

  • Larson, K., & Carter, M. (2016). Sitka: a collaboration between type design and science. In Digital Fonts and Reading (pp. 37–53).
  • Eisele, P., & Ludwig, A. (2017). Futura: the typeface. London: Laurence King Publishing, 2017..
  • Typeroom (2017). Futura: the story of a font ahead of its time. Retrieved from Typeroom, Web site: https://www.typeroom.e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