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安全告示牌」看族群對美學的重視與否


前言

「高鐵探索館」座落在桃園青埔高鐵站旁,主要分為A、B二館。A館主要介紹高鐵的建設工法以及台灣的鐵道歷史,包括從清國時代的第一條鐵路、日本時代的環島鐵路、再到華國時代的高鐵建造與營運等文物或史料。而旁邊的B館則是以高鐵的維修和後勤、社會責任、世界各地的高鐵,以及透明櫥窗後的高鐵文物保存櫃等為主。不過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史料,是不同國家當初所使用的「安全告示牌」。

為什麼是安全告示牌?

在高鐵當初的興建時期,有許多世界各地不同的團隊與人力來到台灣協助,其中包括了歐洲的工程師、日本的工程團隊、以及原住民或東南亞如泰國等地的勞工。在如此多元的文化融合和不同語言的交流下,「安全告示牌」這個守護公安的護身符,也成為他們在工程基地裡溝通、傳達與交流的共同媒介,同時也顯示出不同國家承包商或工人的族群文化特色。

日式風格

以最左邊的日系風格為例,探索館中掛出的安全告示代表牌,上面帶有濃濃的日式畫風,牌中角色的五官被以漫畫式的誇大、以笑意描繪出人物的臉孔輪廓,同時頭上帶著安全帽,手勢則是再三確認安全裝備時的 SOP。而在告示牌的配色和構圖上,受神道教以及神社所使用的素雅色彩影響,日本人擅長透過曖昧的配色與排版來達到某種協調感,其中,上面主要警示用的**「地山の変化に注意」用的是深紅底白字的,和下面次標 「浮石、含水、亀裂、湧水」**同色。

這樣的設計,一方面可以和工地內常常出現的「白底黑字」等純指示用的標示做出區隔,達到醒目的提醒作用;而另一方面,運用同樣的配色也可以引導視線依次由主標題往副標題一路看下來,能在短暫的一瞥內瞭然這裡的「注意」是要「注意些什麼」。

歐式風格

而旁邊的告示牌,由下面的解說文得知是「歐系風格」,並且走的是較為寫實的路線,其安全牌上畫的角色以棕髮藍眼為主。不過我很懷疑這一塊根本就是高鐵官方自己設計的,而不是外國的工程團隊帶進來的,因為下方 「WEAR EARPLUG」「IN WORKING AREA」 的字體是不同字重的歐文黑體,但在更下方卻混合了泰文。

不過,真正使我認為這塊板子是高鐵設計的原因,是左邊那以 POP 字體寫的**「本區域須配戴耳罩」**等字,這種 POP 的字體因為設計理念的緣故,所有的筆劃都像是麻糬一樣擠在一起,從遠距離看根本糊成一團、辨識度極低,充份的表現出慣老闆最喜歡的「我要換一個字體,畫面才會豐富啊」或是「這看起來很單調耶,不能用更藝術一點的字體嗎」心態,導致被壓榨的設計師、或根本只是下面的科員被迫隨便套用一種字體吧。

台系風格

最後,最旁邊的「台系風格」選出的海報應該已經是最能看的設計了,我完全可以想像出現在工程現場的設計圖一定比這個還要更奇葩。該海報中最上方標示這裡是**「休息區」**的三個字配色非常不妥,居然是用淡青色為底的白字,和深紅底白字日式風格比起來,這樣「底淡字也淡」的配色在遠觀時非常不明顯,甚至在陽光下看起來只是一個很大的長方形,無法閱讀出該告示牌真的要表達的意思,不知道是因為褪色的緣故,還是本來就如此設計。

結語:從全告示牌就可以看出對美學的重視與否

「設計(Design)」,是人類文明進化的觸媒和加速器,也是一種進化的思考,應當被融入各個領域之中。

高鐵在技術成就以及建設規模上都代表著台灣的工程和科學技術到達了一個全新的領域,但在美學上呢?雖然和台鐵那不論辨識性只會濫用藍字的美學相比(這邊要碎碎念一下,常常替台鐵車站題字的董陽孜書法字真的非常神奇,你不能說他醜,畢竟是董真的是大師級,可是放上去就是有種說不出的違和感,或許就是不適合拿來當招牌字設計吧),高鐵的白橘車輛配色、以及站體設計已經比過去國民黨蓋的好非常非常多,但如果在工程現場中的小細節也可以更加進步、或是至少在高鐵探索館裡挑選一個更加優秀的設計會更好。

最後,也希望高鐵不要再出現如以下的車票設計了。林明弘以林家古厝的窗花為靈感設計的圖藤應用在站體落地窗是一個很棒的呈現,但車票設計應當要顧及辨識度,而非一體適用之。

說真的,我覺得這種車票才應該放在高鐵探索館裡面永為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