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因世代」:當代社會與網路現象之間的共榮


寫在所有之前

從「你在大聲什麼啦」、三熊圖、「杰哥不要!」、〈超跑情人夢〉、財哥…菁典…格式…、「我就爛」、「我全都要」,到外國的 Pepe the Frog、光明會、「Yee ~」、〈Deja Vu〉、黑人問號、「to be continued」、抬棺舞等圖文影音創作,這些被稱作「迷因」的東西早已偷偷地進到我們生活裡,成為日常文化的一部分。

迷因:大眾文化中的基因

迷因(meme),最早由英國演化生物學家理查・道金斯(Clinton Richard Dawkins, 1941-)在 1976 年於其著作《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中提出。他參照生物用來演化和繁衍的最小單位「基因(gene)」一詞創造出「meme」,用來概括文化傳承與仿製(imitation)的最小單位。舉從文案、梗圖、演講、手勢、新聞、知識、觀念、習慣、口號、俗語、網路爆紅事物等等,凡是能讓「一個概念繼續存續」的介質,都可以被稱作廣義上的迷因。

如同生物體內的基因會在一代與一代之間複製、傳播、變異、篩選,讓好的基因(適合生物生存)留下,而對生物有害(會妨礙生物生存)的基因則會被淘汰一樣。迷因,也會不斷在人群跟人群之間複製、傳播、變異、篩選,那些符合群眾價值觀、文化使用的迷因會繼續流傳下去,但同時也有部分的迷因被其他更具傳播優勢,像是令人覺得好笑、能發人深省、能引人同感的迷因所取代。當然,迷因不一定要是好笑的,但好笑又有趣的迷因確實能助於傳播。

迷因的產生、傳播、演化與突變

在根本上,我們無法給出一個成功迷因的生成方程式,正如同我們無法完全明白某些基因在某些物種體內的複雜機制一樣 —— 有時候迷因的存活可能僅僅是原作者無心插柳,卻因天時、地利、人和的幸運結果,也有可能是經歷一連串競爭後的適者生存。

「迷因」這個詞本身的流行,也可以算是一個迷因現象。即便 meme 一詞早在 1976 年就被發明出來,但過去都只有限的被用於傳播學、生物學、社會學、心理學等學術領域當中,一直到近年才開始被廣泛地用於網路社群當中。在這股流行之前,台灣社會裡大多是使用「流行台詞」、「梗圖」、「爆紅影片」等來稱呼這些次文化。

這些用語被取代的現象,也能被視為迷因的變異與篩選結果之一。為何「迷因」兩字會取代原本的詞彙呢?可能單單因為迷因兩字聽起來比較有趣、念起來比較短、因崇洋媚外而偏好外來詞彙、因為大家都在用,所以我也要用的從眾現象、也可能是別種藏在淺意識的理由等等 —— 但正如同上面所述,原因通常不是重點,因為有時候「他就這麼發生了」。

網路社群平台:散播迷因的載具

狹義上來說,現在人們常說的「迷因」,大多指的是「網路迷因」(internet memes)。歸功於網際網路的普及,在社群網站(Facebook、Twitter、Plurk、Instagram 等)、圖床(Imgur 等)、影片分享網站(Youtube、Vimeo 等)、網路論壇(Reddit、PTT、5ch 等)平台上,每天都有千千萬萬個迷因被網友們醞釀、產生、衍生、變異、重製,和過去僅能透過書籍、電視、廣播、布告欄等平台相比,透過網路所誕生的迷因數量遠遠是傳統媒介的數千、甚至數萬倍。

不過其中,大多數的迷因只存活了極短的時間、僅觸及有限的小圈圈,隨即便被新的迷因所取代。但若某些特別優秀的迷因能從龐大的創意中脫穎而出,跨越了文化和語言的拘束,便能以很快的速度在網路世界裡傳播和發展,甚至在短短幾天內散播到全球各地,成為當代網路代表文化之一。

如同「反正我很閒」與「羅馬競技生死鬥」

舉例來說,今年年中於台灣學生之間流行的「羅馬競技生死鬥」,最早的起源是由 Youtuber「反正我很閒」團體於 2018 年 9 月上傳的搞笑影片。其遊戲規則類似於西洋劍,以慣用手持保特瓶當武器、另一隻手作為盾牌防禦,當保特瓶敲擊到對方指定的部位便能得分。

在年初時,該頻道的訂閱數才剛破萬,仍然屬於極冷門的創作頻道。一直到 2020 年 4 月上傳「業界大牌導演頭上三把火!電影影視劇組工作出包!攝影師傻眼!」影片後,因其高水準的劇本與演出,加上諷刺了職場上常出現的白目同事扣人心弦,訂閱人數與討論熱度才大幅地上升,至五月底為止訂閱人數已突破 30 萬人。

在 Facebook、Instagram、PTT 的推波助瀾下,陸續有熱情的粉絲「考古」過去的影片,而這部近一年半前的「格鬥項目!第一屆羅馬競技生死鬥示範」,可能因為規則簡單易懂、道具與地點準備容易、或可能就單單只是因為「很有趣」這麼簡單的理由而廣為流傳。

從 4 月底開始,台灣各地大學陸續出現學生舉辦此競技活動,台大也有一群人於 5 月 4 日辦起「台大羅馬競技生死都分布第一屆錦標賽」,再另於 5 月 14 日舉辦第二屆。

事實上,該團體的成員鍾佳播與陳奕凱(曾以《偷偷》入圍第 56 屆金馬最佳劇情短片)曾在金馬奇幻會客室的訪問中提到,羅馬競技生死鬥本來是為了填補來不及拍片、或是懶得拍片的空閒時間而「妥協」做出的影片,但在各式迷因創作者與粉絲間的病毒式行銷之下,頻道能在短時間內變得那麼紅都是他們「始料未及」的。

迷因文化的未來

迷因的快速增長與影響力也開始吸引廣告業、傳播業、行銷業的關注,紛紛推出和各式迷因有關的文案和行銷口號來推廣產品或服務;甚至連政府部門的貼文也逐漸開始「迷因化」,希望能藉此拉近與公部門與網友的距離。那些簡單、易於辨識、易於表達、具諷刺或幽默的迷因由原本只流行在小圈圈裡的次文化,一舉耀升為主流文化。

準備迎接二十一世紀第三個十年的開始,線上社群的影響力在人類社會裡日益增加,而電腦、手機與製圖軟體的普及也使得迷因的製作與散播也變得容易。網路正在以一種嶄新的面貌與連結改變人們過去的生活習慣,也創造了異於過去的全新文化,在這個「迷因世代」裡,每個人都可以是資訊的散播者,也可以是文化的創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