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代疾病:網路科技是否能讓人類更幸福?


寫在所有之前

自從網際網路這項劃時代的科技被發明、並且在全世界廣為架設為止,也不過才短短的不到一個世紀而已,但它卻天翻地覆的改變了整個世界,串聯起了各大洲,為人類帶來了前所未見的便利。但是,隱藏在這「便利」之後,是否藏著「幸福」呢?會不會我們越仰賴網路科技,反而在現實生活中越感到不幸福?而在最近,台灣因為一件戲劇性的新聞及其後續發展的關係,讓許多人再次對網際網路的無遠弗屆發展感到疑惑 ──「網路」這把雙面刃,所帶來的壞處會不會比我們想的還多?

「獵巫」:新聞與網路的共罪

這件新聞大致上圍繞在程男、梁女、陳女、媒體記者們以及網友們之間展開。在三月三日當天,媒體報導程姓詐欺慣犯在前幾天誘騙陳女出來外拍,卻在事後殘忍地將其殺害。而當檢調開始調查之後,赫然發現這名詐欺慣犯的梁姓女友就是被害者的好朋友,所以在調查的一開始,檢方便迅速的傳喚程、梁這兩位相關人士到案並收押。

而媒體記者們此時也嗅到了腥羶色的要件,開始在旁煽風點火,將這件案件繪聲繪影地說成是由「梁姓蛇蠍女」主導一切,甚至引述來源不明的警方說在梁女身上查到了一本「死亡筆記本」,裡面記載的是和梁女有所過節的女性名單,而梁女便準備利用程男對她的忠誠,協助她完成這項復仇計畫。

一瞬間,現實生活中的風向全部都倒向梁女是十惡不赦的人。大量和案件無關、純粹只是要湊熱鬧的網友湧入了梁女的 facebook 頁面,在每篇文章下面的留言處以十分惡毒的語言痛罵她,說她連自己的好朋友都要騙、無恥至極等等。同時間,過去和她一起合作拍照過的人、甚至連她的前男友全部都跳出來極力切割、並且開始數落他的惡行惡狀。

就這樣,在檢方尚未補足證據、關鍵攝影機也沒有真的拍到相關畫面的情況下,記者們就擅自的進行了第一波的媒體公審,並且運用網路力量推波助瀾,讓那些正義感太重的大眾進行了第二波的網路公審。雖然網路上曾經有小部分的人認為程男為詐欺慣犯,可能是想要謊稱梁女也有涉案以逃避唯一死刑的聲音出現,但這樣的聲音很快地就被更多謾罵的聲音給蓋過去。

於是,記者和名嘴在早安新聞罵一次、中午新聞罵一次、晚間新聞罵一次、子時新聞再罵一次,網路上的民眾也照三餐去留言,梁女的每篇文章幾乎都有上萬筆帶有髒字的留言。就在社會大眾都以為這件事情就要落幕、自己的正義感也被滿足的時候,三天後的三月六日檢方突然宣布先前的證詞都是程男編造出來的,而梁女則因為證據不足被解押釋放,甚至出來開記者會澄清根本沒有發現什麼死亡筆記本這種東西,全部都是記者們加油添醋。

一時間網路風向又大逆風,媒體們一看時機不對,一邊刪掉過去自己發的新聞,一方面連發許多篇稱梁女是孝女、人美心也美、無辜被陷害的新聞來洗風向。很快地,網路上的風向又被帶向憐憫梁女被誣賴,甚至爆發了被類比為敦克爾克大撤退的 facebook 刪留言行動 —— 有許多在之前去 facebook 謾罵的網友急忙回去刪留言以免被告,甚至詢問「要怎麼迅速找到我的留言?」。

就這樣,梁女在網路上的形象在短短三天內由黑翻紅,這樣戲劇性的故事雖然看似可笑,卻也為台灣人容易相信媒體編造的故事、並且自以為正義在網路上公審感到可悲。

「正義」與施暴者

我們不禁反省:在「網路」這個「虛構的世界」裡面,究竟有多少是事實?有多少是虛偽的?我們在寫論文或寫作業時若要引用資料,最忌諱的就是引用網路上不知名來源的數據,這是因為沒有經過書面出版時的校正,沒有人可以確保這筆資料或是知識是正確的。

而深入探討這次戲劇性新聞事件和網路所帶來的影響,可以看到許多媒體閱聽人不經思考就被記者編出來的故事牽著鼻子走,並且開始行使自以為是的「正義」、進行網路鍵盤辦案,成為了這起獵巫行動中的施暴者。

另一方面,媒體在網路上帶風向的行為,也成為了共犯之一。大多數的媒體在這起事件中不但沒有保持第四權中立和遵守無罪推定原則,反而在許多原本不存在的事情上加油添醋,虛構捏造了許多誇張的案外案,讓一整起事件全面倒向梁女。

這種「網路獵巫」的現象在社群網站逐漸興盛的現代常常發生,大多都是記者率先在網路媒體上撰寫毫無公平度可言的新聞,藉此發動第一次公審;如果風向符合閱聽人的胃口,就會有人在新聞下方留言認同,接著有些充滿正義感、卻不會思考的人會開始進行人肉搜尋,把那個人的資料通通毫無隱私的公開在網路上,供更多的網友進行第二次公審,然後如果事情又被記者描述的很嚴重很恐怖(像是用冷血、殘忍這些形容詞來形容),則會有更多的網友去他的 facebook 開始裝正義、留言謾罵這個人的所作所為。

這其中完全沒有經過任何檢調單位或是司法單位的追認,單單只憑記者個人「猜測」誰是犯人就這麼決定了被攻擊的對象,使得網際網路科技成為攻擊他人的工具。

「幸福」的網路前景?

請試想,如果有一天你不小心和嫌疑犯剛好同名同姓,一群不分青紅皂白的網友就像暴民一樣湧入你的 facebook、甚至私訊謾罵你。你完全沒有任何反駁或是澄清的機會,你越澄清只會被視為越描越黑,只好默默的承受這種不白之冤,這也是為什麼過去人們使用 facebook 的習慣,在最近漸漸被隱私性較高的 Instagram 所取代的原因,就是因為網路的完全公開性讓我們卻步。

我們一方面希望可以享受它所帶來的便利性,一方面卻也想要在網路世界裡擁有一定程度的隱私性,這兩者的矛盾不經讓人懷疑我們本來所幻想的那個可以讓人「幸福」的網路前景是否真的存在?

另一方面,在現實生活方面,我常常在餐廳裡看到隔壁桌一群人出來吃飯,但在餐桌上居然沒人願意開口聊天攀談,每個人都各滑各自的手機,注意力完全都只集中在手裡的小小螢幕裡面,完全沉浸在屬於自己的網路空間裡面,忽略了身旁觸手可及的朋友們。

不禁讓我想起,比起過去沒有智慧型手機和網路的時代,朋友聚餐一定會面對面聊天,網路和科技究竟是在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還是使得人與人之間逐漸建築起了名為「科技冷漠」的高牆呢?

此外,根據越來越多的輔導例子指出,因為資訊的快速傳播和它的即時性,讓很多人都得到了資訊焦慮症 —— 就是手機不離身、認為應該二十四小時都要隨時隨地連上網路更新資料,深怕自己只要斷線一分鐘就會錯過什麼一樣。這種很像強迫症的焦慮症算是近代社會的一種文明病,因為過度依賴網路所帶來的便利性,反而失去了安全感、忘記了現實生活的真實感。

又或者,因為長期沉迷於網路這個虛擬的世界之中,有許多重度網路沉迷者荒廢了學業和人際關係,長時間的熬夜上網也導致作息不正常,就近解決用餐、甚至都吃泡麵的壞習慣也使得營養不平衡,眼睛和身體也都因為久坐久盯而出現健康問題,甚至還有父母因為雙方長時間沉迷於線上遊戲之中,忘記要餵嬰兒吃東西,導致嬰兒最後脫水餓死的新聞發生。

這一場又一場的悲劇似乎說明:隨著網際網路發展,在某些方面上,人類反而越來越不幸福了。

虛擬人格與空虛感

網路時代所帶來的「異化」以及「獨立性」讓我們在網路上誕生出了另外一個人格 —— 也就是虛擬人格。不過和現實人格不一樣的是,這個虛擬人格是可以經過人為偽造的、它可能是演出來的、而且一個人也可能擁有複數的網路人格。

有許多人可能因為現實生活中的人際關係或是事業出現問題,而缺乏了歸屬感、成就感、意義感以及愉快感,所以他們就只好在網路這個得以完全重新開始的世界裡面重新架構他們的新人格,或是藉由線上遊戲等虛擬世界重新獲得歸屬感和成就感 —— 但是這樣的行為終究只是在網路上而已。如果我們不懂得分辨何謂現實、何謂虛擬,那麼就會產生很嚴重的身分認同問題。

就像是一個可能在線上遊戲裡威望很大的人,在現實生活中可能一無所有,如果這個人不懂得區分現實和虛擬,當他處於現實生活中的時候,便只會想起自己在虛擬世界的成功,因而加深了被比較的絕望感和空虛感,最後還是重新回到網路世界裡。在這樣惡性循環之下,他可能只能靠著網路社群來滿足自己生活下去的意義。

雖然有許多的科幻作品都預測了再過數十年,人類的靈魂可能會完全的上傳到網路世界裡面,但是,至少現在的我們還是活在現實生活裡的生物,我們可以選擇性的捨棄在網路這個虛擬世界的人格或腳色,但我們卻沒辦法完全的捨棄在現實生活中的自己。透過網路科技獲得的幸福感,最終還是要轉換成現實生活的幸福指數。

而這個網路科技是否能讓人類更幸福的關鍵,就在於我們是否能同時兼具兩側而不偏頗哪一側。如果只活在現實生活中,而不願意和網路世界接軌的話,那麼有許多的方便就享用不了,許多的新知也要等很久才會在傳統媒體上看到;如果只活在網路世界,而不願意和現實生活接軌的話,又顯得不切實際,只知道活在虛擬世界裡面而不懂得和外在社會互動。

我們終究回不去了

無論如何,我們肯定可以確定的是,一出生就接觸網路科技的我們絕對回不去過去那個上網還要用撥接、手機只有按鍵式的年代了。畢竟由儉入奢易,但要從奢入儉卻堪比登天,習慣運用網路科技的我們,早已和它們密不可分了。而在這偌大的網路社群裡面,我們能做的就是如何在資訊大洋真真假假的訊息裡面正確的篩選出我們要的資料和知識。

一方面,媒體的影響力可能隨著網際網路的普及,每個人都可以當公民記者而逐步減少;但也有可能因為網際網路的速食性,反而造成我們在吸收媒體資訊時忘記要去判斷是非對錯、忘記了無罪推定原則、忘記了該去好好想想這一切到底符不符合常理。

另一方面,隨著智慧型手機的普及,網路科技的影響也囊括了行動裝置,在越來越多的「科技冷漠」現象之中,我們是否還可以成功的找回我們本來擁有的那份對朋友的純真和幸福呢?難道所有的朋友出來一起吃個飯,就只是圍成一圈滑各自的小視窗嗎?這樣一來,「見面」這個動作又有什麼意義呢?還不如自己在家裡一個人吃飯,反正不管幾個人吃,用餐時的動作都一樣,那就是用手指在玻璃上來回移動,往往不及過去的「幸福」。

寫在所有之後

網際網路要帶給我們的應該是那份便利性,但我們不該把那份「便利性」就這樣變成「隨便」然後濫用,一旦整個社會都浸淫在網際網路的隨便之中,原本人與人之間的互信互賴感是會增加,還是反而更加疏遠了呢?透過網際網路所架構出來的幸福還能叫幸福嗎?如果我們只單單的活在虛擬世界裡面,如夢初醒過後,等著我們的是從網路世界帶回來的榮耀、幸福感,還是一股讓人想要哭的孤單虛無感呢?

想要好好地享用網路科技所帶來的幸福,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能夠重新檢視我們本來就擁有的幸福,畢竟所有從網路科技裡面得到的幸福和快樂,都要有現實生活中的幸福和快樂來陪襯才夠,唯有在兩者中間取得一個適當的平衡,我們才有機會在大前提下繼續品嘗網路科技這果實的甜美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