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禁國家:台灣 Fintech 的發展與⾦管會的管制


前⾔

科技的⾼速發展正在翻轉我們的⽣活和想像,例如把新興科技應⽤於⾦融⽅⾯的概念,也在近⼗年來隨著電腦能⼒⼤幅跳躍而誕⽣。包含⼈⼯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區塊鏈(Blockchain)、雲端(Cloud)、巨量資料(Big Data,另譯⼤數據)、物聯網(Internet of Everything)等在內,這些技術都是過去世代從未能想像的。

法規在表⾯上的修改

而為了讓新創的⾦融業者能在⾵險可控情形下,不會受到既有的法規規範,⾏政院於 2017 年中通過了《⾦融科技發展與創新實驗條例》,俗稱「⾦融監理沙盒(Financial Regulatory Sandbox)法案」,並於同年年底三讀通過並實施。同時也修正《公司法》、《證券交易法》等條⽂,希望能建⽴創新的實驗機制,⿎勵台灣⾦融科技產業的創新與發展。

當然,這是表⾯上的。

⾦管會才是⾦融科技發展的最⼤阻礙

綜觀⾦融與經濟史,台灣的⾦融監督管理委員會(⾦管會)向來是以防弊重於興利為考量。口號上,政府期許能讓台灣成為亞太⾦融中⼼,希望⺠間可以多多嘗試創意發展;但在實際管理上,卻⼜常常故步⾃封,對新的科技以「限制與禁⽌」取代接納或嘗試。

2018 年底,⾦管會以「防治洗錢」為由,強制介⼊數位通貨(Cryptocurrency,另譯密碼貨幣、虛擬貨幣等,包括 Bitcoin、Ethereum 等)市場與使⽤區塊鏈運⾏的相關平台,⼤幅度的改變了既有的市場體系。在 2015 年左右,數位通貨市場與區塊鏈應⽤平台仍處於萌芽階段,許多想法與嘗試仍處於混沌,市場還充滿許多的不確定性,或許是⾦管會還沒嗅到插⼿的氛圍,台灣是第⼀個可以在超商(包含 7-11 、全家和萊爾富)購買 Bitcoin 等數位通貨的國家。當時,在超商買⼀顆 Bitcoin,就跟買點數卡或是買電話卡⼀樣,完全不⽤經過 KYC(Know Your Customer,客⼾身分盡職調查) ⼿續,只要拿繳費條碼到櫃台掃描並付款即可。

但隨著全球數位通貨市場⽇漸壯⼤,區塊鏈相關的新興科技平台於時代中崛起,⾦管會在法規管理上,選擇⼤開倒⾞,要求往後在超商與轉帳⽅式購買、或是在平台上傳輸數位通貨的使⽤者,都必須要通過「實名制認證(即 KYC)」。可以說,⾦管會希望能盡全⾯地掌握數位通貨的交易資料和買賣紀錄,這個舉動就像是把加密貨幣當成洪⽔猛獸來管理。

不是反對管制,而是反對雙重標準

⾦管會⼀邊把數位通貨當作⼀種「虛擬商品」,要求國稅局都要在買⼊和賣出時對數位通貨的價格課⾄少百分之五以上的營業稅和個⼈所得稅,而⾮以其市場類似證券而適⽤《證券交易稅條例》的千分之三;但⼀⽅⾯⼜將數位通貨當成是⼀種⾦融商品,要求銀⾏和業者都要對其客⼾執⾏ KYC 和 AML(Anti Money Laundering,反洗錢)程序,並且平台的經營也需要經過特許和核准。

⾦管會不知道的是,即使不⽴法禁⽌,⼀般⼈⼀次也無法在超商購買超過兩萬元的數位通貨,因為超商⽀付通路的限制就是每筆兩萬台幣。⽬前,台灣⺠間市場裡價值五⼗萬元以內的黃⾦買賣,是不⽤經過政府登記的(參⾒《銀樓業防制洗錢與打擊資恐施⾏及申報辦法》),和五⼗萬相⽐,⾦管會卻對單筆只在兩萬以內、小額的數位通貨買賣限制重重,⼀下⼦要求應於買賣前完成實名制認証、⼀下⼦要求應事先綁定銀⾏帳號、⼀下⼦⼜限制每⽇轉帳或買賣額度。更不⽤說現在超商監視器的密度可能可以和銀⾏平起平坐,如果真的要進⾏⾦管會口中的「洗錢」⾏為,⽤數位通貨來「洗」根本不是⼀個聰明的⽅法。

數位通貨之外,點數卡呢?

如果依⾦管會防洗錢的原則來看,點數卡也是⾦管會認為的虛擬產品之⼀,也是在超商就能輕鬆的買得到,也可以拿來洗錢,也可以⽤來做詐欺的⾏為,怎麼購買點數卡就不需要實名制的管理?⾦管會的「禁⽌」,到底是為了「防弊難以進⾏的洗錢」,還是為了保護既有銀⾏的權益呢?

「據透露,銀⾏公會初步提了三⼤意⾒,回覆給⾦管會,⼀是虛擬貨幣平台業者和超商的代收付服務,是平台業者和超商簽訂的契約,若真要採⾏⼀定⾦額以下、由超商代收款,須由雙⽅代收付的服務契約中約定,不宜由銀⾏公會介⼊。

其次,銀⾏公會也表達不利洗錢的憂⼼,甚⾄憂⼼成為詐騙集團另⼀詐騙管道。銀⾏公會也表⽰,虛擬貨幣交易的現⾦流在超商代收款時,就會產⽣「斷點」,無法進⼀步追蹤交易款項匯出、匯⼊的痕跡,恐有礙洗錢防制的⽬的。

第三,銀⾏公會也認為,若可透過超商代收虛擬貨幣的交易款項,詐騙集團可利⽤虛擬貨幣交易來誘騙投資⼈,以透過不同天期、地點、數筆小額交易來達到詐騙⽬的,也因⾦額不⼤,容易讓⼈掉以輕⼼,而產⽣詐騙⾵險。」

──〈鬆綁虛擬貨幣可⽤現⾦交易 銀⾏憂反成詐騙新管道〉,蘋果⽇報,2018/12/09

如果我們重新審視銀⾏公會所提出的意⾒,把「虛擬貨幣」替換成「點數卡」,三點意⾒⼀樣能夠成⽴。或許是因為點數卡沒辦法威脅到銀⾏的地位,所以銀⾏從來沒有說要管制,但區塊鏈和數位通貨卻有機會,所以才在制度上充滿意⾒、進而影響⾦管會的管理。

Blockchain 就是要嘗試取代銀⾏

銀⾏和政府真正害怕的是,⼀旦所有的財產都「去中⼼化」後,他們對於⾦流的流向變得難以追蹤、無法強⾏介⼊、更無法從中課稅或是收取⼿續費。

真正「去中⼼化(decentralization)」的信仰者,常會將由銀⾏管理的「中⼼化財產」視為⾮常不安全且沒有隱私的制度。舉例來說,假設⽬前所有⼈都把錢存在銀⾏裡,只要政府⼀聲令下,就可以把個⼈在銀⾏裡的存款充公,或是以相對的幣值要求兌換新貨幣(如舊台幣換新台幣),或是由央⾏⼤量的印鈔讓實質財產縮⽔,這就是中⼼化的財產可能發⽣的情況。雖然當今的法治社會中,政府不可能毫無理由的就執⾏或實施,但只要有這個可能性存在,去中⼼化的信仰者就會不相信銀⾏和政府

假設今天⼈們都能以去中⼼化的數位通貨進⾏交易和轉帳,那就會是⼀個沒有銀⾏的世界,只要政府沒有錢包的私鑰,就無法消滅或轉移當中的財產,個⼈財產會永遠留在區塊鏈上。而以共識機制和演算法決定的通貨供給上限也不會有濫發的問題,財產的移轉都能由⾃⼰決定,這就是去中⼼化的理想世界。

結語

管制只會讓⽇常⽣活使⽤更加不便。

隨著科技的進步,⽀付⼯具也變得越來越多元,除了透過既有中⼼化的⽀付⼯具以外,也有越來越多⺠眾偏愛去中⼼化、以分散式(distribution)為架構的數位通貨⽀付⽅式。在台灣,漸漸有企業願意接受數位通貨的⽀付,例如遠東航空已經接受以 Bitcoin 購買機票;在⽇本更是有 BicCamera 等⼤公司⽀持,數位通貨正在從過去的炒作哄抬,走向公眾的⽇常。

但當規範出⾦(賣出)與⼊⾦(買⼊)都要經過 KYC 時,這⼀⽅⾯增加了各種法遵成本,提⾼了⺠間與業者的進⼊⾨檻,讓數位通貨越來越難以普及到⽇常中使⽤;另⼀⽅⾯也限制了區塊鏈業者的發展,可能讓台灣在新興產業上再次落後他國多年。

隨著數位通貨⽀付更貼近⽣活之際,⺠眾應當有更多的⽀付選擇時,無能的政府和倒退的政策正在扼殺這些新的可能性。當執政者說出「台灣應該多多發展⾦融科技」時,是要讓我國成為「先進國家」,還是「先禁國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