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而之上:宗教信仰對人生或社會是否有意義?


寫在所有之前

在討論宗教信仰對人生或社會是否具有意義之前,我認為應該先來探討為什麼即使人類已經擁抱了科學,這個世界還存在著這麼多看似「很不科學的」宗教信仰。

人的「脆弱」與「淺意識」

我們人類雖然自詡為萬物之靈,但我們卻也不是聖人轉世,人類充其量也是一種生物,自然也會有個人的慾望、私心或是衝動;在另一方面,我們的內心深處也會藏有脆弱的一面,無論是平常生活累積的片段、還是回憶裡的傷痕,這脆弱的一面就表現在人類的「夢」裡 —— 也就是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所稱的「淺意識(subconscious)」裡,我們可能在不知不覺之間在內心留下了待被填滿的空洞。

此外,我們可能偶爾也會自我思考著「我們是誰?」、「我們從何而來?」、「我們以後會去哪裡?」,說實話,這類問題可能永遠沒有一個可以被「科學」接受的解答。於是乎,我們便把尋找這些空洞的方法轉向了信仰和宗教。這也是為什麼即使科學如此進步的今天,我們的社會仍然存在著信仰和宗教,就是因為還有太多太多形而之上的問題無法用科學來解釋。

「信仰」:精神上的寄託

如果我們把信仰和宗教分開來看的話,所謂信仰(faith)可以把它廣義的解釋成是一種「精神上的寄託」,因此這個寄託,並不限定於超自然的概念。它可以是「人」:就像當我們遠行或是年老的時候,總會把父母、愛人、家庭、兒女當成是精神上的寄託。它也可以是一個「地方」,像是遊子思念老家、期望彼方,或是把自己在夢裡所創造出來的虛幻世界當成是一種寄託,期望自己有天能夠走入心裡的烏托邦。它也可以是一個「未來」,無論這個未來是光明的、是渾沌的、是不明的、還是具有挑戰性的,只要它不是悲觀的,都可以讓人有一份動力繼續走下去。

此外,信仰也可以是「道德上的勸戒」,如禮、義、廉、恥、忠、孝、仁、愛,或是從小常被告知的「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這類的話等等,它使得我們在處理事情的時候,內心和舉止會莫名其妙地受到一股牽制的力量或是產生罪惡感,因為它不僅是我們的精神寄託,也是一種看不見的指引。

更甚者,信仰也可以是一種「主義或思想」,就像有人把共產主義當成是一種信仰,也有人把虛無主義當成一種信仰,甚至那些主張自己是無神論者的人,其實就是把無神論當成一種信仰。最後,更具神秘性質的「教義」或是「偶像崇拜」也理所當然的是一種廣義的信仰,像是基督教信徒可能就會把《聖經》、十字架、教堂、禱告等等當成是精神寄託;伊斯蘭教信徒可能把《可蘭經》、新月、卡巴天房、五功當成精神寄託;在台灣,人們大多依照民間傳統,在開工之時燒香擲筊拜拜、在土地公生日的時候敬拜土地公、在年節的時候拜祖先和地基祖、在過年的時候去媽祖廟向媽祖和眾神明祈禱來年平安等等。

總而言之,縱使你自己本人可能沒有發現,或是你不願意承認,但是每個人一定都有一個藏於內心的「信仰」所在,這就是信仰的最大意義:成為了人們的基本精神寄託,支撐起人們精神層面,使其得以有目的的繼續活下去。

「宗教」:信仰的多重複合體

而宗教(religion)則可以說是信仰的多重複合體。當一個信仰發展到一個極致,讓許許多多的人為同一個目標產生一種共鳴和向心力時,宗教的雛型就誕生了。就拿世界上主要流行的幾大宗教來說,他們都成功的在「人為」影響下系統化、組織化,並且開始有向外傳播的傾向。除此之外,在這份歸屬感的背後,宗教也會因為它超自然的設定(如神、奇蹟、聖人的出現)而一定程度地產生神秘感,這份神祕感使得信徒對其有崇拜、畏懼之心,這種群聚性的組織便構成了宗教的基本條件。我們可以這麼說,「信仰」包含了「宗教」,但「宗教」卻不一定等於「信仰」,因為宗教是具有被選擇性的,並非每個人的心靈支柱(信仰)都會仰賴宗教。

承上面所述,當人們遇到「我們是誰?」、「我們從何而來?」、「我們以後會去哪裡?」這些自己沒辦法回答的問題之時,總是會尋求超自然或神秘力量的依靠,也就是說如果有宗教可以給信徒一個滿意的答案(就像《聖經》〈創世紀〉篇),信徒便能因為這些解釋而感到滿足,獲得一種「原來自己屬於這裡」的歸屬感,進而提升信徒對宗教的凝聚力。此外,宗教也可以帶給人們一種安心感,相信上帝和神存在的信徒們可以透過禱告和祈求來避免陷入自我悲觀的循環,甚至為明天譜出新的希望,因為教義和期待感可以填補信徒內心的空洞和未知。從這個角度來看,宗教對世間最大的意義就是提供了凝聚和安撫人心的功能。

此外。我認為宗教信仰存在的另一意義就在於它提供了一個地方 —— 這個地方不一定要是實際存在的,它也可以是人們心裡的庇護所 —— 讓我們在心裡覺得空洞的時候有一個地方可以被滿足,就像天主教信徒上教堂去和神父告解,伊斯蘭教信徒往聖地方向禱告,佛教信徒會抄寫《心經》來平穩自己的心情,台灣的傳統信仰也提供了土地公廟、媽祖廟或孔子廟等地方讓我們需要一個心理依靠時,可以前往參拜。

但我們不能只看宗教所帶來的光明面,然後選擇性地忽視它的另外一面。雖然宗教確實可以用教義、告誡、末日即將來臨的危機感來約束信徒們的自私、貪婪一面,但宗教不免也常常和政治扯上關係,成為掌權者統治人民的利器;宗教內的向心力也常常被利用,變成煽動整個社會人心的工具;甚至因為不同宗教之間的摩擦,演變成戰爭的導火線或是多數宗教打壓少數宗教的藉口。

像是基督教一開始在羅馬帝國境內傳播的時候,其實處處碰壁而不得民眾的理解,甚至因為他們的秘密集會性質而被迫害,但就在前仆後繼的殉道者犧牲之下,越來越多的百姓成為了基督教的信徒,數百年之後它成為了羅馬帝國官方國教,甚至皇帝也成為了基督教信徒之一,因為皇帝知道可以藉由基督教來影響羅馬平民的生活;到了中世紀,西歐各國以政領教的現象頻發,甚至出現了像英格蘭國王亨利八世(Henry VIII,1491-1547)不滿羅馬教廷而出走另立英格蘭國教派(Church of England)的史實發生,光是從這些例子,我們就可以看到其實統治者並不是真的皈依這些宗教,他們只是想要藉由宗教的力量來領導下層民眾而已。這裡的宗教存在意義,早已和原始勸人向善、安穩人心的目的有所不同,它不過就只是一個統治工具而已。

到了後來,西方基督教世界和東方伊斯蘭世界更爆發了耶路撒冷爭奪戰、十字軍東征(crusade)等事件。羅馬教廷煽動教徒前往東方世界拯救淪陷的教區,雖然當中大部分人都是抱持著可以死後得救、贖罪才出發的,但也有人是抱持著向東方經商貿易、或是搶劫的心態出發,這裡宗教與宗教間的摩擦成為了兩種不同世界的導火線。

到了中世紀,隨著黑死病的爆發,可以用「超自然」方式解釋為什麼會有疾病流傳的宗教更讓無知的人們產生一種莫名其妙的追隨感,渴望藉由宗教力量來安慰自己怯弱的心靈而追殺異端(heresy)和女巫,覺得這個樣子就會有彌賽亞(Messiah)降臨來拯救他們的未來。宗教在這邊雖然成為了他們的「精神支柱」,卻也造成了大規模無辜民眾的死亡。這種宗教強烈介入現實生活和人生的現象要一直等到文藝復興之時,人們才終於漸漸地重視「自我個體」的重要性,到了這個時候,現實生活才終於得以和宗教切割開來。

此外,如果我們把宗教大略性地區分成具激進傾向的宗教和具緩和傾向的宗教,我們也不難發現近期有許多莫名其妙的宗教出現,其中有不乏都被外界公認為「邪教」的新興宗教,裡面有的夾雜恐怖主義(例如原本包容力強的伊斯蘭教變成了超級排外的伊斯蘭國 IS)、有的擺明就是斂財(例如有假借理學斂財的的某某宗派)、有的可能還會用靈修的藉口藉機對信徒性侵害、甚至以苦行為理由虐待信徒(例如前陣子發生在台灣的日月明功虐死案)。

在這裡,宗教的好意已經蕩然無存,只剩下危害而已。

宗教的本意應該是善良的,但卻被一些奇怪的人或組織拿去做奇怪的事情,打著宗教的名義行不正當之事。從心靈層次來看,或許每個人的心裡都有許多道缺口,渴望追求歸屬感的人們如果在此時遇到了包裝精美的邪教而不懂區分,可能就會一去不復返了。我們可以常常在新聞上看到青少年、剛退休的人或是老人家被拐去參加奇怪的宗教組織,最後賠上了健康和金錢。在這些例子裡面,青少年可能因為青春期壓力大而渴望一個歸屬感、剛退休的人可能因為頓時找不到生活方向只好把目標轉移到宗教上、老人家可能因為身邊沒有陪伴的人,這個缺口便只好用教義來填上,這些偏激的宗教就趁繼入侵,成為了現代社會的毒瘤。

但是對於那些緩和傾向的宗教,我們也不能否認它所帶來的安全感,它使我們覺得生活其實沒有這麼悲慘,可以藉由宗教來鼓勵人們可以繼續往前走,獲得一股全新的動力,相信只要堅持下去,奇蹟一定會讓他們看到璀璨的明天。同時它也有效的減低人類的焦慮和不安,指引人類未來的方向,並使人在這一整個社會中有一個屬於自己「家」的歸屬感 —— 無論是在《聖經》裡面、在《可蘭經》裡面、在《心經》裡面、又或是在神明廳裡面。

寫在所有之後

最後,除了一開始我提出的三個問句之外,我想我們人類至始至終都在尋求「我們為何活著?」的答案,也正因為這個答案每個教派都有每個教派的看法,造成了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的主觀問題,使得天下宗教派系五花八門。在這些五花八門的宗教裡面雖然也有一些宗教看起來怪怪的或是教義解釋有違常理,但是正因為這些問題都無法被科學量化,所以用超自然現象來解釋好像怎麼解釋都通。

如果因為其中出現少部分邪門教派,就一舉把宗教信仰對於人類的影響完全的否定,未免也太不盡人情。我們可以肯定的是,大多數的宗教確實為人生和社會帶來了一定程度的意義,只是這個影響是好還是壞,就要端看每個人判斷能力了。有的宗教使得這個社會裡某些心靈有缺陷的人得以找到一個心靈的庇護所而獲得滿足;但也有不停分化、互相仇視的教派造成了社會之間的動盪,甚至造成國際間的戰爭。

每件東西都是一體兩面的,我們如果單單只看宗教信仰信仰的光亮面,我們當然會認為那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發明,創造了我們的心靈避風港;但如果我們只看它的黑暗面,我們也不免質疑為什麼人會要去發明這麼可怕的東西,讓人類和人類之間單單因為宗教理念不同就互相殘殺。

不過我們知道,人類打從文明發展開始就有了信仰和宗教的雛形,這樣的結果勢必會持續到人類文明滅亡那一天為止;因為有人類的地方,就會有思考和想像;而在思考和想像的過程中,勢必就會產生畏懼和尊敬;而有了畏懼和尊敬,就會想要找到可以好好解釋的答案;而這個答案,或許就藏在宗教和信仰裡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