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坪林當小老師的日子(上)


我對坪林這個可愛小山村的第一印象是,這裡真的有點兒遠。

還記得初來此地的第一個禮拜,我坐了大概四十分鐘的車程來到坪林這個地方。那一天,是個有點陰雨的日子,我下了公車,走在臨山而開的蜿蜒道路上,左腳踩著小水坑,右腳踩在斑駁的地磚上,空氣中有一種淡淡的茶味。我早已忘記我走了多遠的路才抵達教會,我只記得當時的我就像就像初來聖地的信徒一樣,不停的左右觀望,想在腦海裡刻劃出對這個地方的地圖和印象。

不得不說這裡其實和我家鄉有那麼一點的相像,只差在我的故鄉依大甲溪而臥,坪林則是依雪山而攀而已。那一晚,吃完第一次教會晚餐(教會晚餐真的超級好吃的)後,傳道為我們對小朋友做了最簡單的介紹。我坐到了一位小朋友的身邊,他看著我,以一種好奇的表情;我看著他,以一種我也很好奇你在好奇什麼的表情,然後,我們不約而同的笑了。就像一群不同生活圈的人,突然在一夕之間因為一個楔子而撞出了火花似的,我和這些小朋友的人生開始有了交會。

我還記得有一次,有一位小朋友問了我英文方面的問題。其實,英文一直都是我的弱項,我的英文基礎並沒有很完整地打好,時至今日,我的文法和寫作依舊常常出現紕漏。或許是我國中的英文老師廢到笑,能夠講課講到我們全班都聽不懂到底他在想表達什麼,當時在鄉下的我們也沒有「英文很重要」的概念,一直到高中後,我遇到一位很棒的英文老師,多虧了他,我又重新對英文拾起一點點的信心, 他是我的恩師,但並不是每個人都這麼幸運可以遇到這樣一位充滿影響力的人

而這位小朋友就跟當時的我一樣,遇到了不想認真教課的老師;或是有在認真教,卻沒想過孩子到底有沒有聽得懂,只顧著自己上課的老師;又或是認為班上程度前 10% 的學生都聽懂,就代表全部的學生都可以學會,完全忽略個體差異的老師。總而言之,她學得很痛苦,她不知道為什麼「過去式」要用在「過去」?用「原型動詞」加上「我昨天……」不行嗎?「過去完成式」跟「過去進行式」的差別在哪裡?為什麼一個句子裡面不能出現兩個動詞?

「中文明明就可以啊老師。」她邊指著課本上用注音符號充當音標的例句邊跟我抱怨。

那晚,我稍微跟她講了講標準漢語和英文的差別何在、在使用時態時要如何去注意前後句的用法、以及進行式和完成式最大的差別為何。或許是一種投射的心態,我不希望她跟我一樣這麼早就放棄了英文,我講了很多很多,筆記寫滿了一整張的空白紙,也試著用了幾個簡單的句子來印證舉例。我不知道在她的小小腦袋裡是否真的懂了?或是還在消化這些突如其來的爆炸性知識。

但是我想讓她知道這世界上其實有很多不同的學習方式,學校老師講的聽不懂,並不代表她資質愚鈍;我講的聽不懂,也不代表她跟不上(當然極有可能是我不會教啦),這個世界的知識並不是這麼的侷限在某些人手上,有時候只是吸收的方法錯了、或是只差旁人的一個指點而已,或許又換了一個老師、換了一種說法、換另外一種解說的路徑都能使人豁然開朗。

我不敢大言不慚的說我在這幾個月的「教導」中(其實更多的時候都在聊天啦)到底教會了小孩子什麼樣的知識,甚至是對他們的人生造成怎樣偉大的影響。直到現在打著這篇文章的我還是不知道這些小孩子們是怎麼看我們這些「老師」的,也說不太清楚過了超過半學期的現在我是否從他們身上學到了什麼,畢竟人與人的交流其實都只能算是過客。

更何況,比起相處更久的家人或是同儕,我一個禮拜才能見到他們一面,一次也只能在短短的兩個小時之中尋找微光。不過我還是希望能在他們的價值觀和世界觀裡,「稍稍稍微」植入一點共同的想法:可能是我們一同對他們老師的碎碎念、對課本為何要教中國史地的不解,或是他們聽了我的故事後有了怎樣的看法。

前幾個禮拜,第一次有小朋友在課輔時間結束後主動先跟我說了聲「再見」。

我想,這種簡簡單單的日常互動,便是我來到這裡最想得到的收穫吧。